发布日期:2024-10-05 23:22 浏览次数: 次
必一运动官网中国传统红木家具非良木不择,非良工不用,非美漆不涂,非佳境不设,凡床几案凳、杌桌窗屏,皆精致华美,牢固坚实。种类繁多,每一种制式都体现了对美的感知、对生活的理解,看似家居艺术,实为东方美学。
传统家具依其功能可以分为五大类:椅凳类、桌案类、床榻类、柜架类、其他类。椅凳类家具,从最初以茅草、树叶、兽皮等制成的席子至西汉初期胡床的引入,而后渐渐演化为凳、椅子、宝座三大种类,并被细分成多种名称和制式,发展轨迹尤为璀璨。
交椅,源自古代北方少数民族,是一种可折叠的坐具,亦称胡床、绳床,便于携带。其结构类似马扎,椅腿由方框形结构制成,通过铁轴拉开后呈交叉状,故得名。
交椅设计精妙,配备圆弧形的靠背与扶手,顺势而下,为坐者提供舒适的倚靠体验。座面采用软屉,椅腿及踏床均可折叠,便于收纳与移动。
南宋时期,交椅制作技艺已臻成熟,元明两代继续流行。使用时,交椅常按八字形布局,适合宾主对坐,或置于大堂中央,左右辅以数把,彰显尊贵与秩序。
圈椅,得名于其椅圈与扶手相连形成的圈形设计,是交椅的改良版。其椅圈圆婉流畅,自高至低顺延而下,不仅作为扶手,更增添了坐靠的舒适度,靠背板则巧妙地向后凹曲,完美贴合人体背部曲线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圈椅在明代时期曾被誉为“太师椅”,这一称号不仅体现了其尊贵地位必一运动,也彰显了其在当时家具艺术中的重要地位。
四出头官帽椅也叫北官帽椅必一运动,其搭脑的两头、扶手的两头,都伸出一个头,形状酷似古代官员的帽子而得名,人端坐在椅子上,以脑后仰于搭脑之上,恰如头戴官帽,形象而生动。
“南官帽椅”应是“四出头官帽椅”的一种改良,其搭脑和扶手都不出头,一般被认为出现在明末。常在椅背立柱和搭脑相接处作出软圆角,由立柱作榫头,横梁作榫窝的烟袋锅式做法。
玫瑰椅属明代扶手椅中常见的形式,是在宋代扶手椅的形制上加以改进而成的。用材单细,造型小巧美观,比一般椅子的后背低,造型别致。
常见的式样是在靠背和扶手内部装券口牙条,与牙条端口相连的横枨下又安短柱或结子花。也有在靠背上作透雕,式样较多,别具一格。
从传世实物的数量来看,玫瑰椅在明代极为流行。多以黄花梨木制成,其次是铁梨木、紫檀木。
禅椅,独特家具,融禅修与就坐于一体,中国古典家具中仅此一例。其扶手与椅背齐平,下无赘饰,营造空灵之感。座面宽广,藤编软屉,专为盘腿打坐设计。
禅椅不以舒适为旨,反以不适为特色,扶手与后背非为倚靠,却构筑了打坐者静心修禅的独立空间。
宝座,源于唐朝皇宫,经宋、元发展完善,至明朝达到鼎盛,为古代皇帝御用之物,象征封建皇权之尊。其设计基于大型椅子,通过繁复华丽的装饰彰显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。
宝座形体宏伟,座下结构仿床榻,常见弧腿膨牙与内翻马蹄设计,强调稳重大气之风范。
绣墩,亦称坐墩、鼓凳,形似鼓状,是中国传统家具中独具个性的坐具。其历史源远流长,可追溯至战国,初为妇女熏香取暖之用。
唐代受佛教莲台启发,演变为腰鼓式坐具,称“基台”或“荃蹄”,宫廷中常覆绣帕,故得名“绣墩”。
历经宋代传承,至明清时期,绣墩成为凳子中的精品,以其灵秀与富丽并蓄的特质,彰显独特个性。
中式椅子种类繁多,除以上几种常见款式外,还有围椅、仙椅、大椅、暖椅、文椅、睡翁椅、花篮椅等等,各具特色,尽显中华家具文化之渊远弘大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